全員上學
關燈
小
中
大
全員上學
不過路是走出來的, 不是說出來的。
在姜青禾說完她的豪言壯語後,她還得繼續忙活。半夜起來,在大家還睡著的時候, 牛羊無意識地哼叫中, 他們一行人載著牛羊糞以及羊毛和些許皮子, 坐在勒勒車上駛離了這片草原。沒有告別,反正還會再見面的。
初春的草原霧氣濛濛,牧草覆蓋土地,車軲轆駛過, 骨碌碌的聲響驚起禽鳥,姜青禾還看到了一場日出,陽光劃破雲層, 霧氣消散。
在一路顛簸,抄各種近道後, 他們抵達了土默特小部落的冬窩子。
此時河灘前的溪水潺潺流動, 山谷間的鳥雀鳴叫不停, 牲畜棚裏還有幾只羔羊在吮吸母羊的奶, 至於其他的羊群,膘情好健碩的羊被帶去了離湖泊近的草原放牧。
而留在這裏不遠處的,都是已經產羔或者即將要生產的母羊, 不時有牧民的勒勒聲傳來。
還在冬窩子裏的牧民阿媽曬出了羊毛褥子和羊毛被, 用樹枝用力拍打, 有的在溪水裏洗刷碗筷。
她們已經不像之前那麽熱切歡迎姜青禾了, 因為真的家人怎麽會要次次像客人那樣迎接呢。
她們只是都放下了手裏的活,笑著說:“圖雅回來了啊。”
烏丹阿媽手裏在搓小梅朵的衣裳, 她擡起頭,臉龐上滿是笑, “從草原過來,有沒有看見哈圖他們進山了?”
姜青禾接過哈斯塔娜遞來的酪蛋子咬了口,她搖搖頭,“沒瞧見啊,他們幹啥去了?放羊?”
“才不是呢,”吉雅提著一桶洗好的衣裳過來,她看了看旁邊的山林,用蹩腳的方言說:“去試你上次送來的,那個筢(pá)子”
“摟柴去了是吧,”姜青禾替吉雅補完了這句話,她還以為啥呢。
其實要讓一個以牛羊糞來生火的部落,徹底放棄燒牛羊糞,實在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。可如果他們將牛羊糞燃燒殆盡,那麽今年牧民開荒的田地就沒有肥料。
所以大家努力適應著去撿拾幹柴和砍樹。
除了這件事,這一整個冬季裏,牧民們也有在學習,比如哈斯朝魯和格日裏泰跟徐禎學著最基礎的木匠活,從一開始的生澀,到如今已經能做出像樣的木桶來。
都蘭除了教大家方言以外,她也在穰穰子上用炭筆,跟琪琪格學蒙文,雖然真的很難,但她已經學會了不少詞的寫法。
而琪琪格也能教其他人算賬,即使從一開始的二十個,到最後只有高雅罕學會了點皮毛,但這也很好嘛。
不過其他牧民阿媽還是在練她們做毛氈的手藝,因為論起做氈來,她們是很擅長的,只不過她們只會做厚重的氈,那種輕薄一些能做鞋的氈面,她們要慢慢摸索。
而牧民阿叔在練削皮子的手藝,力求能夠做到薄到透光但皮子仍然有韌勁,不會被戳壞。
這還是姜青禾跟毛姨商量出來的,皮子的新用途,做羊皮燈。
但這種所需的方法和對皮子的要求太高太精細,所以需要不停地練,就連毛姨這樣的能手,在鏟皮子想要將它鏟到薄如蟬翼時也做不到。
關於這個法子,姜青禾只能暫時先想想。
所以在這個冬天裏,牧民們都有各自忙碌的事情,哪怕開春忙碌的時候也不曾懈怠,尤其關於漚肥。
這種對於姜青禾來說是個酷刑,沒有人能受得了漚肥時的味道,牧民當然也一樣,因為牛羊糞基本不算臭,除非是腐爛的。
但是漚肥咋說呢,好比現在姜青禾站在這裏,隔著遠遠的一路,都能聞到對面在攪拌時的臭味。
“哦,怎麽能這麽臭!”吉雅捂著鼻子抱怨。
對岸的高奇格跳腳,他幹嘔了聲,“圖雅,能不能不要這個東西。”
“可以啊,”姜青禾笑瞇瞇地說,“那今年的高粱、蕎麥、黏黍子什麽的,都不要了嘛。”
吉雅和高齊格閉嘴,誰會不喜歡吃蕎麥和高粱呢。
姜青禾心下頗為好笑,其實她的認知也有錯誤,她以前單純地以為牧民愛吃青稞、面粉和掛面。
但並不是的,青稞是因為好種,面粉是真的愛吃。
不過在開地之前,姜青禾帶來了種類豐富的糧食,比如蕎麥、高粱、軟硬糜子、黍谷子、谷子、紅豆、黃豆、苞谷面等等,看看大家喜歡吃什麽,到時候多種些。
這為一眾牧民打開了另一扇大門,他們發現自己壓根沒有那麽愛吃青稞。
他們最喜歡的是高粱,不管是煮著吃,還是用高粱面做的粘糕、面條和煎餅都愛吃。
其次是軟糜子磨成的黃米和紅豆,做的粘豆包大家也讚不絕口,他們還喜歡用硬糜子炒出來的炒米,比小麥還要受歡迎。
甚至連黏谷子這種牲畜不是很愛的東西,但卻被牧民所喜歡,蒸成的白小米能吃好多,甚至超過了青稞面做成的糌粑在他們心裏的地位。
苞谷面也沒人排斥,做的饅頭大家也很願意吃,蕎麥就是好吃不耐餓。
這些糧食極大的豐富了牧民只有羊肉、奶制品包括一些面粉的生活,雖然他們最喜歡的還是肉,可這飽腹感極強的面食,讓他們頭一次產生了吃飽喝足的感覺。
所以姜青禾給他們定下了以高粱為主,其他各種糧食為輔的耕作結構,未來還可以再調整。
她還曾笑話大家實在太好養活,因為喜歡吃的這些糧食完全不挑剔,不用太精細也能成活,剛好適合他們這些剛種地的新手。
但是好養活是好養活,該上的肥還是要上,這讓大夥極為痛苦,姜青禾聽了一耳朵的牢騷。
直到長老喊她,“圖雅你來一下。”
大家才不再嘀咕,姜青禾走過去,長老指了指前面那條小路,“走吧,去瞧瞧。”
牧民們要開的荒地就在這條小路的盡頭,那裏小t溪匯聚到了龐大的黃水江裏,只要能把兩岸荒地開墾出來,真的可以實現糧食鋪滿田野。
姜青禾扶著長老走過了一個緩坡,她伸手撩開一旁垂下的樹枝,“這裏要盡快開一條路出來,不然農具都不好運。”
這條路實在太窄,要開路就得把兩旁的樹給砍掉,然後再填土,才能成為一條大道。
在這裏當著長老的面,姜青禾也說起曾經跟土長說過的話,“人還是太少了。”
不同的是長老也讚同,“真的太少了,羊都比我們人多。”
他拄著拐杖走過一個臺階,稍稍喘了口氣接著說:“等走敖特兒的人一離開,能留下種地的更少了。”
姜青禾稍微思考了下走敖特兒的意思,其實敖特兒就是帳篷的意思,走敖特兒意味著牧民帶著小帳篷和勒勒車,離開駐紮點去更遠的草原放牧。
牧民雖然選擇定居,但作為游牧民族,他們依舊要保留自己的習俗,沒有辦法割舍下,所以就讓一部分人帶著羊群去放牧,短暫地進行轉場。
到要剪春毛時將羊群帶回來,然後等剪完春毛之後,再轉到賀旗山背後的高山夏牧場放牧。
這一批人走了之後,留下的照顧產羔的母羊,擠奶做奶制品,還要修路、翻地、下種等等事情。
姜青禾走過了那一條狹小的路,她看見了兩岸狹長的地貌,遍地生長著雜草,牧民在地裏割草,小娃則蹲在裏面一點點拔。
她心裏琢磨著,轉過頭問了長老一句,“引人進來怎麽樣?”
但這句話說出口,她又搖了搖頭,能住在一起的牧民都是知根知底的,貿然引人進來,萬一發生了什麽也很難預料,不能保證人都是好的。
不過長老和她的想法有些不同,他說:“其實我們部落,應該可以稱作阿寅勒,但之前它是用來稱牧戶的,而不是牧營地。”
“是因為這些牧民在好些年裏,他們的蒙古包漸漸聚在了一起,人越來越多後,就變成了阿寅勒(村落)。”
長老回憶著以前,他想起了很多,面對著寬闊的荒地他說:“像烏丹、薩仁,”他又念了好幾個姜青禾熟悉的人名,“這些都是半路聚在一起的啊。”
“圖雅,我把這些半道來的人稱作是額頓霍喜格。”
這個詞一出來,讓姜青禾有些微怔楞,它代表恩賜的財富。
對於她來說,只有特別有用的人才能夠得上這個詞。
而長老告訴她,並不是這樣的。
他甚至輕輕吟唱那古老的歌,“流水潺潺,山泉淙淙美麗的草場四季常青。
這裏居住著五百萬人民,人們相親相愛,彼此不分。
在主人的洪福照耀下,吉祥如意,欣欣向榮。”
姜青禾已然懂了,她笑著說:“等碰見合適的人吧。”
她心裏想著這件事,往雜草地裏又走了幾步,看到孩子們捉蟲子玩,有的在地裏打滾,被他的額吉一把拉起呵斥。
之前有過的念頭又冒了出來,她指著春山灣的方向跟長老說:“灣裏有一個地方,它可以讓孩子學到點東西,有更多的玩伴,眼下他們都會說些方言,我覺得可以讓小梅朵這些孩子去那裏上學。”
畢竟之後大人越來越忙,無暇管照孩子,這些孩子最大的也才十一二歲,最小的五歲,放養著很容易出事情。
“可以去嗎?”長老問,他也想孩子們能學點東西,哪怕出去多點玩伴也可以,只是他不知道這個叫春山灣的地方,裏面的人願不願意。
姜青禾說:“可能要請都蘭和吉雅去那裏帶他們了。”
畢竟兩個民族的習慣完全不同,也很難共通,姜青禾這個辦法只是權宜之計,畢竟她更想看到的是牧民有自己的蒙學。
能學點不同的,騎馬、射箭、放牧、分辨草料、彈奏冬不拉等等,只是不知道今年能不能給辦上。
這個要不要去童學的問題,在傍晚大家回來後,坐在外面的院子裏進行了詳談。
烏丹阿媽說:“叫小梅朵去吧,她天天打滾,衣裳都不夠她換的。”
“讓我家的也去,他啥也幹不了,只會拽著我的大腿,我都要變成那只吃了白毒草的羊了!”薩日蓋幾乎是拎著她家那個皮小子,懸空提到姜青禾面前的,她做夢都想有個人能管教一下自家的娃。
一群人討論得唾沫橫飛之際,姜青禾拍拍都蘭的肩膀,她說:“要你帶一帶他們了。”
都蘭笑著說:“挺好的,反正我家的羊少,正好分出去給其他人放,帶著他們玩也挺好的嘛。”
吉雅湊過來說:“好玩的事得讓我去嘛。”
只不過這件事大人們說定了,還沒有問過孩子的意思。
小梅朵說:“要看看那個地方才能知道要不要去啊?”
姜青禾帶著他們去童學轉了轉,這群老是在草原上追逐打鬧的孩子,連一只螞蚱都讓他們歡喜的,看見了這麽多好玩的之後,紛紛都喊著跳著要來。
最後姜青禾跟土長說過後,暫時定下了糧食的問題,決定再加一畝地種糧食,土長跟灣裏大夥說了這件事,雖然有些人心裏很不情願。
可這童學自己家孩子也沒花錢,還能白吃頓晌午飯,哪裏管得著有沒有蒙人的孩子過來,只要別犯事就成。
如此說定後,谷雨那天童學開學,全部孩子一起上學。
灣裏小娃都被囑咐要聽話,晌午多吃點,絕大部分穿上了簇新的春衫,紅的黃的,難得有人家還給娃全身上下搓了遍。
牧民的孩子也是如此,要去別人的地盤,當然得收拾得齊齊整整,從頭到腳收拾一遍不算,還給娃穿了祭敖包才穿的袍子,反反覆覆叮囑,不要惹事。
這兩波人一在童學門口碰面,春山灣的嬸子們想寒暄幾句,發現自己不會說蒙語啊,那嘰裏呱啦跟鳥語似的,想說點啥也說不出口,就對視一眼,尷尬地笑笑。
沒想到旁邊的女人先開口的,一股外來腔調,努力捋直舌頭的感覺,她敬佩地說:“姐,你家有這麽老多的娃吶。”
陳嬸沒想到她會說方言,當下被震住了,過了會兒才啊了聲,“是啊,六個呢,你家幾口人吶,就一個娃,那你這不成不成,多生幾個才好,那養大了種地人手也多啊。”
兩個不同族群的人,因為娃的事情熱絡地聊上了。一個想著這啥蒙人也不難相處啊,這不挺好說話的,還說要來幫她家翻地,讓下回她去草原請她吃羊肉。
另一個則想,這也不像圖雅說的有點難說話,還讓自己去她家吃飯,多好啊。
這兩波人互相聊上了,娃們也自己聊自己的,小梅朵指著旁邊的男娃說:“多大了還哭鼻子,你羞羞臉,我們那小羊羔剛生下來也不會哭。”
哭得快要岔氣的男娃一聽,他用袖子抹了抹自己的眼淚,好奇地問,“小羊羔真不哭鼻子?”
“昂,”幾個蒙娃大聲地應道。
等候在外面的時間裏,大家都相互熟絡了點,雖說不認識,可灣裏婆姨最擅長嘴皮子和面子功夫,管你啥人都能說上幾句,牧民阿媽也不內向,哪怕操著蹩腳的方言。
本來都是很莽的女人,一見面自然也沒有太多隔閡,最後一同進了童學。
第一天的時候並不上課,只是讓大人帶著孩子進了童學看一看,認一認自己是哪個課舍的。
不同於上一年的十五個人時的小打小鬧,今年加上牧民的孩子,總共有七十五個孩子,
除去牧民的二十三個娃分做一個班,剩下的五十二個孩子按照年齡劃分成四個班。
三歲到五歲,六歲到八歲,八歲到十歲,十歲及十三歲,每個班會有兩個個老師看顧。
除去趙觀梅跟毛杏,剩下的兩個主管老師是已經有孩子,年紀大而且被灣裏大夥說脾性好的嬸子。
其餘四個有十六七的女孩來幫忙打下手,一同看著孩子,另有幾個來打掃的嬸子,守門的也從一個,增加到三個。
除此之外,整個童學變化不少。
“瞧瞧多闊啊,”陳嬸子探頭進了新的竈房裏,直接是在後院另砌了一座寬敞大院,那開闊的,屋裏光是水缸就有六七個,一排的碗櫃上百口碗,看的人眼花繚亂,光燒飯的婆子也有六七個。
更別提那娃睡覺的地方,分了男女兩大間,還是木板床帶著梯子的,看的人直咂舌。
大人們滿意,孩子早就玩瘋了,尤其是灣裏的孩子,眼饞了那麽久,終於可以自己玩上了。
不管是玩滑梯,還是鉆爬繩子,他們玩的都很小心翼翼,還得時不時看自家爹娘的臉色,生怕到時又t反悔。
索性這次真的不會了,因為第二日,他們坐在了童學明亮的課舍裏,屁股底下是帶靠背的凳子,腳踩的是光滑的地板。
有老師帶著一起去洗手,剪掉了長長而且生滿汙垢的指甲,打上香香的胰子。老師會用篦子把頭發來回梳幾遍,要是生了虱子,會被帶出去洗幹凈頭發再回來。
沒到吃飯的點還能吃上幾個小小的野菜餅,讓原本進了童學而不安哭鬧的孩子都抽噎著吃了起來,野菜餅太香了。
晌午吃上了一大碗帶肉的薺菜餃子,這個時候的薺菜正水靈還嫩,白面皮的餃子吃的這一群娃頭也不擡,畢竟在自己家不餓就算好的,沒有挑的理。
所以在分班的時候,看著個子矮矮像是五歲的,一問年紀都已經八歲了,吃得太差幾乎沒有肉食,身子骨都長不好,八周歲的孩子還沒有五周歲的蔓蔓長得高。
是以童學最多的成本在吃的這一塊上,讓孩子吃飽吃好為主。
連黑面饃饃都照吃不誤的孩子,沒有一個挑食的,他們也沒有資本能挑食,所以最後連面湯都喝完了。
趙觀梅讓還想吃的孩子上來拿,有女娃捧著碗怯生生地問,真的還能再吃一碗嗎?她從來沒有吃飽過,饑餓除了讓她長不高,還讓人覺得頭大身子小。
要不是來了童學,她現在還餓著肚子,背著比她人還大的簍子去割豬草,趕鴨子進水,餵小雞,閑下來才能捧著碗很稀的黃米粥,囫圇吃個半飽。
這個被叫做細草的孩子,日常聽到最多的就是,女娃子家家不下地,只做些輕省活計,少吃點,留給你爺你爹你哥吃。
雖然她娘不曾打罵過她,但是她真的從來沒有吃飽過,太餓了。
趙觀梅摸摸細草枯黃的頭發,告訴下面一起聽著的孩子,“在這裏沒別的,肯定能吃飽,想吃的都上來拿。”
她想起姜青禾說的,娃正是長身體的時候,一定要讓他們吃飽吃好,老是餓肚子會把娃給托垮的。
就像種子落在了貧瘠的荒地上,只要多施肥澆水除草,那也是後期能拔高長好結穗的。
在童學開學前,姜青禾告訴過她們這些管著孩子的,她說:從今年開始你們不再是姨姨,是老師,要把自己當做比周先生還厲害的先生。實在做不到,就把自己當做種莊稼的,孩子就是你手上的苗種,想要他們好好長大成才,不是給吃的就行,要付出關心、呵護跟愛。
趙觀梅看著眼前一群狼吞虎咽的孩子,又想起那篦子梳下來的虱子,那幹枯的頭發,她沈思著。
不止是春山灣裏的孩子認為童學好,以小梅朵為首的孩子也覺得童學實在太好了,有認識的都蘭姐姐和吉雅姐姐會幫她們梳頭發洗頭發,剪指甲等等。
課舍還有很多新奇的東西可以玩,有著很漂亮尾羽的毽子,一個很大的壺裏還有很多的箭,除了沒有鋒利的箭頭外,可以用來投進去,這讓喜歡射箭的孩子簡直興奮極了。
有一兩把掛在墻上的冬不拉、馬頭琴,還有幾只小鼓,拍一拍咚咚直響。
都蘭姐姐說之後還可以自己做彈弓,和騎小馬。
當然除了課舍裏,樓下的院子裏的東西他們更喜歡,有牢固的繩索可以讓人往上爬,有架起來橫著的梯子能吊著過去,還有安在墻上凸出來木頭樁子,爬上去可以踩著過到另一邊。
所有的新奇事物都讓他們驚喜,這種喜歡不同於在草原上追逐打鬧,或捕捉到一只蚱蜢還是小鳥,而是發自內心地覺得真好啊,想要留在這裏。
因為身邊有熟悉的玩伴,認識的大姐姐,而且蔓蔓還會從一樓爬樓梯專門上來找他們玩,他們都不想離開童學了。
包括初入學的其他孩子也是如此,睡過了童學只有一個人睡的床鋪後,吃過好吃的甜糕,回家又得睡在好些人一起睡的大炕上,自然喜歡童學。
入學的第二天圓滿結束,在第三天的時候,周先生帶著一疊裁好的紅紙,他跟姜青禾一起過來給孩子們取大名。
當然在說給所有孩子取大名這件事上,很多人不同意,他們雖然沒有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的想法。但他們執拗地認為,名字不能改,在已故祖宗前都認過的。
被土長痛罵後,又冷冷地說:“你當你的娃以後還在灣裏不成,要是出去能上鎮學,能出去外面謀個活計。要讓她/他說自己叫傻妞、肥蛋、龜娃不成,等著他們被人笑話死吧。”
最後還是周先生出面說了話,姓不改只取名,保證取的好聽,大夥才捏著鼻子含糊幾句後同意了。
這些所謂的狗蛋、小丫、大女、糞球,取了賤名好養活的,在今天後,都將被帶有濃厚祝福和含義的大名取代。
他們的人生從進入童學,從擁有了自己正式的名字後,而變得不同。
從名字開始,逐步走向另一條寬闊大道吧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不過路是走出來的, 不是說出來的。
在姜青禾說完她的豪言壯語後,她還得繼續忙活。半夜起來,在大家還睡著的時候, 牛羊無意識地哼叫中, 他們一行人載著牛羊糞以及羊毛和些許皮子, 坐在勒勒車上駛離了這片草原。沒有告別,反正還會再見面的。
初春的草原霧氣濛濛,牧草覆蓋土地,車軲轆駛過, 骨碌碌的聲響驚起禽鳥,姜青禾還看到了一場日出,陽光劃破雲層, 霧氣消散。
在一路顛簸,抄各種近道後, 他們抵達了土默特小部落的冬窩子。
此時河灘前的溪水潺潺流動, 山谷間的鳥雀鳴叫不停, 牲畜棚裏還有幾只羔羊在吮吸母羊的奶, 至於其他的羊群,膘情好健碩的羊被帶去了離湖泊近的草原放牧。
而留在這裏不遠處的,都是已經產羔或者即將要生產的母羊, 不時有牧民的勒勒聲傳來。
還在冬窩子裏的牧民阿媽曬出了羊毛褥子和羊毛被, 用樹枝用力拍打, 有的在溪水裏洗刷碗筷。
她們已經不像之前那麽熱切歡迎姜青禾了, 因為真的家人怎麽會要次次像客人那樣迎接呢。
她們只是都放下了手裏的活,笑著說:“圖雅回來了啊。”
烏丹阿媽手裏在搓小梅朵的衣裳, 她擡起頭,臉龐上滿是笑, “從草原過來,有沒有看見哈圖他們進山了?”
姜青禾接過哈斯塔娜遞來的酪蛋子咬了口,她搖搖頭,“沒瞧見啊,他們幹啥去了?放羊?”
“才不是呢,”吉雅提著一桶洗好的衣裳過來,她看了看旁邊的山林,用蹩腳的方言說:“去試你上次送來的,那個筢(pá)子”
“摟柴去了是吧,”姜青禾替吉雅補完了這句話,她還以為啥呢。
其實要讓一個以牛羊糞來生火的部落,徹底放棄燒牛羊糞,實在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。可如果他們將牛羊糞燃燒殆盡,那麽今年牧民開荒的田地就沒有肥料。
所以大家努力適應著去撿拾幹柴和砍樹。
除了這件事,這一整個冬季裏,牧民們也有在學習,比如哈斯朝魯和格日裏泰跟徐禎學著最基礎的木匠活,從一開始的生澀,到如今已經能做出像樣的木桶來。
都蘭除了教大家方言以外,她也在穰穰子上用炭筆,跟琪琪格學蒙文,雖然真的很難,但她已經學會了不少詞的寫法。
而琪琪格也能教其他人算賬,即使從一開始的二十個,到最後只有高雅罕學會了點皮毛,但這也很好嘛。
不過其他牧民阿媽還是在練她們做毛氈的手藝,因為論起做氈來,她們是很擅長的,只不過她們只會做厚重的氈,那種輕薄一些能做鞋的氈面,她們要慢慢摸索。
而牧民阿叔在練削皮子的手藝,力求能夠做到薄到透光但皮子仍然有韌勁,不會被戳壞。
這還是姜青禾跟毛姨商量出來的,皮子的新用途,做羊皮燈。
但這種所需的方法和對皮子的要求太高太精細,所以需要不停地練,就連毛姨這樣的能手,在鏟皮子想要將它鏟到薄如蟬翼時也做不到。
關於這個法子,姜青禾只能暫時先想想。
所以在這個冬天裏,牧民們都有各自忙碌的事情,哪怕開春忙碌的時候也不曾懈怠,尤其關於漚肥。
這種對於姜青禾來說是個酷刑,沒有人能受得了漚肥時的味道,牧民當然也一樣,因為牛羊糞基本不算臭,除非是腐爛的。
但是漚肥咋說呢,好比現在姜青禾站在這裏,隔著遠遠的一路,都能聞到對面在攪拌時的臭味。
“哦,怎麽能這麽臭!”吉雅捂著鼻子抱怨。
對岸的高奇格跳腳,他幹嘔了聲,“圖雅,能不能不要這個東西。”
“可以啊,”姜青禾笑瞇瞇地說,“那今年的高粱、蕎麥、黏黍子什麽的,都不要了嘛。”
吉雅和高齊格閉嘴,誰會不喜歡吃蕎麥和高粱呢。
姜青禾心下頗為好笑,其實她的認知也有錯誤,她以前單純地以為牧民愛吃青稞、面粉和掛面。
但並不是的,青稞是因為好種,面粉是真的愛吃。
不過在開地之前,姜青禾帶來了種類豐富的糧食,比如蕎麥、高粱、軟硬糜子、黍谷子、谷子、紅豆、黃豆、苞谷面等等,看看大家喜歡吃什麽,到時候多種些。
這為一眾牧民打開了另一扇大門,他們發現自己壓根沒有那麽愛吃青稞。
他們最喜歡的是高粱,不管是煮著吃,還是用高粱面做的粘糕、面條和煎餅都愛吃。
其次是軟糜子磨成的黃米和紅豆,做的粘豆包大家也讚不絕口,他們還喜歡用硬糜子炒出來的炒米,比小麥還要受歡迎。
甚至連黏谷子這種牲畜不是很愛的東西,但卻被牧民所喜歡,蒸成的白小米能吃好多,甚至超過了青稞面做成的糌粑在他們心裏的地位。
苞谷面也沒人排斥,做的饅頭大家也很願意吃,蕎麥就是好吃不耐餓。
這些糧食極大的豐富了牧民只有羊肉、奶制品包括一些面粉的生活,雖然他們最喜歡的還是肉,可這飽腹感極強的面食,讓他們頭一次產生了吃飽喝足的感覺。
所以姜青禾給他們定下了以高粱為主,其他各種糧食為輔的耕作結構,未來還可以再調整。
她還曾笑話大家實在太好養活,因為喜歡吃的這些糧食完全不挑剔,不用太精細也能成活,剛好適合他們這些剛種地的新手。
但是好養活是好養活,該上的肥還是要上,這讓大夥極為痛苦,姜青禾聽了一耳朵的牢騷。
直到長老喊她,“圖雅你來一下。”
大家才不再嘀咕,姜青禾走過去,長老指了指前面那條小路,“走吧,去瞧瞧。”
牧民們要開的荒地就在這條小路的盡頭,那裏小t溪匯聚到了龐大的黃水江裏,只要能把兩岸荒地開墾出來,真的可以實現糧食鋪滿田野。
姜青禾扶著長老走過了一個緩坡,她伸手撩開一旁垂下的樹枝,“這裏要盡快開一條路出來,不然農具都不好運。”
這條路實在太窄,要開路就得把兩旁的樹給砍掉,然後再填土,才能成為一條大道。
在這裏當著長老的面,姜青禾也說起曾經跟土長說過的話,“人還是太少了。”
不同的是長老也讚同,“真的太少了,羊都比我們人多。”
他拄著拐杖走過一個臺階,稍稍喘了口氣接著說:“等走敖特兒的人一離開,能留下種地的更少了。”
姜青禾稍微思考了下走敖特兒的意思,其實敖特兒就是帳篷的意思,走敖特兒意味著牧民帶著小帳篷和勒勒車,離開駐紮點去更遠的草原放牧。
牧民雖然選擇定居,但作為游牧民族,他們依舊要保留自己的習俗,沒有辦法割舍下,所以就讓一部分人帶著羊群去放牧,短暫地進行轉場。
到要剪春毛時將羊群帶回來,然後等剪完春毛之後,再轉到賀旗山背後的高山夏牧場放牧。
這一批人走了之後,留下的照顧產羔的母羊,擠奶做奶制品,還要修路、翻地、下種等等事情。
姜青禾走過了那一條狹小的路,她看見了兩岸狹長的地貌,遍地生長著雜草,牧民在地裏割草,小娃則蹲在裏面一點點拔。
她心裏琢磨著,轉過頭問了長老一句,“引人進來怎麽樣?”
但這句話說出口,她又搖了搖頭,能住在一起的牧民都是知根知底的,貿然引人進來,萬一發生了什麽也很難預料,不能保證人都是好的。
不過長老和她的想法有些不同,他說:“其實我們部落,應該可以稱作阿寅勒,但之前它是用來稱牧戶的,而不是牧營地。”
“是因為這些牧民在好些年裏,他們的蒙古包漸漸聚在了一起,人越來越多後,就變成了阿寅勒(村落)。”
長老回憶著以前,他想起了很多,面對著寬闊的荒地他說:“像烏丹、薩仁,”他又念了好幾個姜青禾熟悉的人名,“這些都是半路聚在一起的啊。”
“圖雅,我把這些半道來的人稱作是額頓霍喜格。”
這個詞一出來,讓姜青禾有些微怔楞,它代表恩賜的財富。
對於她來說,只有特別有用的人才能夠得上這個詞。
而長老告訴她,並不是這樣的。
他甚至輕輕吟唱那古老的歌,“流水潺潺,山泉淙淙美麗的草場四季常青。
這裏居住著五百萬人民,人們相親相愛,彼此不分。
在主人的洪福照耀下,吉祥如意,欣欣向榮。”
姜青禾已然懂了,她笑著說:“等碰見合適的人吧。”
她心裏想著這件事,往雜草地裏又走了幾步,看到孩子們捉蟲子玩,有的在地裏打滾,被他的額吉一把拉起呵斥。
之前有過的念頭又冒了出來,她指著春山灣的方向跟長老說:“灣裏有一個地方,它可以讓孩子學到點東西,有更多的玩伴,眼下他們都會說些方言,我覺得可以讓小梅朵這些孩子去那裏上學。”
畢竟之後大人越來越忙,無暇管照孩子,這些孩子最大的也才十一二歲,最小的五歲,放養著很容易出事情。
“可以去嗎?”長老問,他也想孩子們能學點東西,哪怕出去多點玩伴也可以,只是他不知道這個叫春山灣的地方,裏面的人願不願意。
姜青禾說:“可能要請都蘭和吉雅去那裏帶他們了。”
畢竟兩個民族的習慣完全不同,也很難共通,姜青禾這個辦法只是權宜之計,畢竟她更想看到的是牧民有自己的蒙學。
能學點不同的,騎馬、射箭、放牧、分辨草料、彈奏冬不拉等等,只是不知道今年能不能給辦上。
這個要不要去童學的問題,在傍晚大家回來後,坐在外面的院子裏進行了詳談。
烏丹阿媽說:“叫小梅朵去吧,她天天打滾,衣裳都不夠她換的。”
“讓我家的也去,他啥也幹不了,只會拽著我的大腿,我都要變成那只吃了白毒草的羊了!”薩日蓋幾乎是拎著她家那個皮小子,懸空提到姜青禾面前的,她做夢都想有個人能管教一下自家的娃。
一群人討論得唾沫橫飛之際,姜青禾拍拍都蘭的肩膀,她說:“要你帶一帶他們了。”
都蘭笑著說:“挺好的,反正我家的羊少,正好分出去給其他人放,帶著他們玩也挺好的嘛。”
吉雅湊過來說:“好玩的事得讓我去嘛。”
只不過這件事大人們說定了,還沒有問過孩子的意思。
小梅朵說:“要看看那個地方才能知道要不要去啊?”
姜青禾帶著他們去童學轉了轉,這群老是在草原上追逐打鬧的孩子,連一只螞蚱都讓他們歡喜的,看見了這麽多好玩的之後,紛紛都喊著跳著要來。
最後姜青禾跟土長說過後,暫時定下了糧食的問題,決定再加一畝地種糧食,土長跟灣裏大夥說了這件事,雖然有些人心裏很不情願。
可這童學自己家孩子也沒花錢,還能白吃頓晌午飯,哪裏管得著有沒有蒙人的孩子過來,只要別犯事就成。
如此說定後,谷雨那天童學開學,全部孩子一起上學。
灣裏小娃都被囑咐要聽話,晌午多吃點,絕大部分穿上了簇新的春衫,紅的黃的,難得有人家還給娃全身上下搓了遍。
牧民的孩子也是如此,要去別人的地盤,當然得收拾得齊齊整整,從頭到腳收拾一遍不算,還給娃穿了祭敖包才穿的袍子,反反覆覆叮囑,不要惹事。
這兩波人一在童學門口碰面,春山灣的嬸子們想寒暄幾句,發現自己不會說蒙語啊,那嘰裏呱啦跟鳥語似的,想說點啥也說不出口,就對視一眼,尷尬地笑笑。
沒想到旁邊的女人先開口的,一股外來腔調,努力捋直舌頭的感覺,她敬佩地說:“姐,你家有這麽老多的娃吶。”
陳嬸沒想到她會說方言,當下被震住了,過了會兒才啊了聲,“是啊,六個呢,你家幾口人吶,就一個娃,那你這不成不成,多生幾個才好,那養大了種地人手也多啊。”
兩個不同族群的人,因為娃的事情熱絡地聊上了。一個想著這啥蒙人也不難相處啊,這不挺好說話的,還說要來幫她家翻地,讓下回她去草原請她吃羊肉。
另一個則想,這也不像圖雅說的有點難說話,還讓自己去她家吃飯,多好啊。
這兩波人互相聊上了,娃們也自己聊自己的,小梅朵指著旁邊的男娃說:“多大了還哭鼻子,你羞羞臉,我們那小羊羔剛生下來也不會哭。”
哭得快要岔氣的男娃一聽,他用袖子抹了抹自己的眼淚,好奇地問,“小羊羔真不哭鼻子?”
“昂,”幾個蒙娃大聲地應道。
等候在外面的時間裏,大家都相互熟絡了點,雖說不認識,可灣裏婆姨最擅長嘴皮子和面子功夫,管你啥人都能說上幾句,牧民阿媽也不內向,哪怕操著蹩腳的方言。
本來都是很莽的女人,一見面自然也沒有太多隔閡,最後一同進了童學。
第一天的時候並不上課,只是讓大人帶著孩子進了童學看一看,認一認自己是哪個課舍的。
不同於上一年的十五個人時的小打小鬧,今年加上牧民的孩子,總共有七十五個孩子,
除去牧民的二十三個娃分做一個班,剩下的五十二個孩子按照年齡劃分成四個班。
三歲到五歲,六歲到八歲,八歲到十歲,十歲及十三歲,每個班會有兩個個老師看顧。
除去趙觀梅跟毛杏,剩下的兩個主管老師是已經有孩子,年紀大而且被灣裏大夥說脾性好的嬸子。
其餘四個有十六七的女孩來幫忙打下手,一同看著孩子,另有幾個來打掃的嬸子,守門的也從一個,增加到三個。
除此之外,整個童學變化不少。
“瞧瞧多闊啊,”陳嬸子探頭進了新的竈房裏,直接是在後院另砌了一座寬敞大院,那開闊的,屋裏光是水缸就有六七個,一排的碗櫃上百口碗,看的人眼花繚亂,光燒飯的婆子也有六七個。
更別提那娃睡覺的地方,分了男女兩大間,還是木板床帶著梯子的,看的人直咂舌。
大人們滿意,孩子早就玩瘋了,尤其是灣裏的孩子,眼饞了那麽久,終於可以自己玩上了。
不管是玩滑梯,還是鉆爬繩子,他們玩的都很小心翼翼,還得時不時看自家爹娘的臉色,生怕到時又t反悔。
索性這次真的不會了,因為第二日,他們坐在了童學明亮的課舍裏,屁股底下是帶靠背的凳子,腳踩的是光滑的地板。
有老師帶著一起去洗手,剪掉了長長而且生滿汙垢的指甲,打上香香的胰子。老師會用篦子把頭發來回梳幾遍,要是生了虱子,會被帶出去洗幹凈頭發再回來。
沒到吃飯的點還能吃上幾個小小的野菜餅,讓原本進了童學而不安哭鬧的孩子都抽噎著吃了起來,野菜餅太香了。
晌午吃上了一大碗帶肉的薺菜餃子,這個時候的薺菜正水靈還嫩,白面皮的餃子吃的這一群娃頭也不擡,畢竟在自己家不餓就算好的,沒有挑的理。
所以在分班的時候,看著個子矮矮像是五歲的,一問年紀都已經八歲了,吃得太差幾乎沒有肉食,身子骨都長不好,八周歲的孩子還沒有五周歲的蔓蔓長得高。
是以童學最多的成本在吃的這一塊上,讓孩子吃飽吃好為主。
連黑面饃饃都照吃不誤的孩子,沒有一個挑食的,他們也沒有資本能挑食,所以最後連面湯都喝完了。
趙觀梅讓還想吃的孩子上來拿,有女娃捧著碗怯生生地問,真的還能再吃一碗嗎?她從來沒有吃飽過,饑餓除了讓她長不高,還讓人覺得頭大身子小。
要不是來了童學,她現在還餓著肚子,背著比她人還大的簍子去割豬草,趕鴨子進水,餵小雞,閑下來才能捧著碗很稀的黃米粥,囫圇吃個半飽。
這個被叫做細草的孩子,日常聽到最多的就是,女娃子家家不下地,只做些輕省活計,少吃點,留給你爺你爹你哥吃。
雖然她娘不曾打罵過她,但是她真的從來沒有吃飽過,太餓了。
趙觀梅摸摸細草枯黃的頭發,告訴下面一起聽著的孩子,“在這裏沒別的,肯定能吃飽,想吃的都上來拿。”
她想起姜青禾說的,娃正是長身體的時候,一定要讓他們吃飽吃好,老是餓肚子會把娃給托垮的。
就像種子落在了貧瘠的荒地上,只要多施肥澆水除草,那也是後期能拔高長好結穗的。
在童學開學前,姜青禾告訴過她們這些管著孩子的,她說:從今年開始你們不再是姨姨,是老師,要把自己當做比周先生還厲害的先生。實在做不到,就把自己當做種莊稼的,孩子就是你手上的苗種,想要他們好好長大成才,不是給吃的就行,要付出關心、呵護跟愛。
趙觀梅看著眼前一群狼吞虎咽的孩子,又想起那篦子梳下來的虱子,那幹枯的頭發,她沈思著。
不止是春山灣裏的孩子認為童學好,以小梅朵為首的孩子也覺得童學實在太好了,有認識的都蘭姐姐和吉雅姐姐會幫她們梳頭發洗頭發,剪指甲等等。
課舍還有很多新奇的東西可以玩,有著很漂亮尾羽的毽子,一個很大的壺裏還有很多的箭,除了沒有鋒利的箭頭外,可以用來投進去,這讓喜歡射箭的孩子簡直興奮極了。
有一兩把掛在墻上的冬不拉、馬頭琴,還有幾只小鼓,拍一拍咚咚直響。
都蘭姐姐說之後還可以自己做彈弓,和騎小馬。
當然除了課舍裏,樓下的院子裏的東西他們更喜歡,有牢固的繩索可以讓人往上爬,有架起來橫著的梯子能吊著過去,還有安在墻上凸出來木頭樁子,爬上去可以踩著過到另一邊。
所有的新奇事物都讓他們驚喜,這種喜歡不同於在草原上追逐打鬧,或捕捉到一只蚱蜢還是小鳥,而是發自內心地覺得真好啊,想要留在這裏。
因為身邊有熟悉的玩伴,認識的大姐姐,而且蔓蔓還會從一樓爬樓梯專門上來找他們玩,他們都不想離開童學了。
包括初入學的其他孩子也是如此,睡過了童學只有一個人睡的床鋪後,吃過好吃的甜糕,回家又得睡在好些人一起睡的大炕上,自然喜歡童學。
入學的第二天圓滿結束,在第三天的時候,周先生帶著一疊裁好的紅紙,他跟姜青禾一起過來給孩子們取大名。
當然在說給所有孩子取大名這件事上,很多人不同意,他們雖然沒有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的想法。但他們執拗地認為,名字不能改,在已故祖宗前都認過的。
被土長痛罵後,又冷冷地說:“你當你的娃以後還在灣裏不成,要是出去能上鎮學,能出去外面謀個活計。要讓她/他說自己叫傻妞、肥蛋、龜娃不成,等著他們被人笑話死吧。”
最後還是周先生出面說了話,姓不改只取名,保證取的好聽,大夥才捏著鼻子含糊幾句後同意了。
這些所謂的狗蛋、小丫、大女、糞球,取了賤名好養活的,在今天後,都將被帶有濃厚祝福和含義的大名取代。
他們的人生從進入童學,從擁有了自己正式的名字後,而變得不同。
從名字開始,逐步走向另一條寬闊大道吧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